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早上好!今天我讲话的主题是——在“525”遇见更好的自己。
本周日是5月25日——全国心理健康日。525,谐音“我爱我”,它提醒我们:关爱自我,是成长的起点,也是幸福的根基。今天我想跟大家分享三个关键词:自我接纳、情绪管理、社会联结,助你在成长路上遇见更好的自己。
自我接纳——从“我不够好”到“我值得被爱”
高中生活中,我们常因成绩波动、外貌焦虑或社交困扰而否定自己,甚至陷入“我必须足够优秀才值得被爱”的误区。但真正的成长,始于接纳自己的不完美。接纳不是躺平,而是承认“我有优点,也有不足”。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提出,人的成长需要“无条件积极关注”。这意味着,无论我们是否达到外界期待,都应先接纳真实的自己。就像一棵树,不能只赞美它的茂盛,却嫌弃它的凋落。真正的心理健康,不是没有负面情绪,而是能与情绪共处。可采取的行动建议是:每天写下三件“今天我做得好的事”,哪怕只是按时交作业、主动扔垃圾等,从小事中积累自我认同感。
情绪管理——不做情绪的奴隶,做情绪的主人
高中生面对学业压力、人际冲突时,常被焦虑、愤怒、孤独裹挟。大家还记得我在课上给你们讲过的“情绪ABC理论”吗?诱发性事件(A)本身并非产生情绪及行为结果(C)的直接原因,而是我们对事件A抱有的信念与解读方式(B)决定了情绪及行为的结果C。我们要学会用“成长型思维”看待负面情绪。针对这一点的行动建议有:
1、觉察情绪:当你感受到自己的情绪时,暂停三秒,问自己:“我现在的情绪是什么?它因何产生?”
2、合理宣泄:运动、写日记、找信任的人倾诉、睡觉等,都是安全释放情绪的方式。
3、正念练习:每天花5分钟专注呼吸,感受气流进出鼻腔,让大脑从“焦虑模式”切换到“平静模式”。
社会联结——在关系中汲取力量,而非孤独前行
人际关系是青春期的重要课题。阿德勒说:“一切烦恼都源于人际关系,但幸福也是。” 研究发现,拥有稳定社交支持的人,抗压能力和幸福感显著更高,因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告诉我们,归属和爱的需要是人类的基本心理需求。我们也常因“怕被拒绝”而封闭内心,但其实求助是“习得性乐观”的表现,能主动求助的人也更易走出困境。为此我们可以
1、主动沟通:运用非暴力沟通的模型,认识到自己的需要并直接表达。
2、建立边界:学会拒绝不合理要求,比如“我今晚有自己已经制定好的计划,不能陪你打游戏”。
3、参与集体: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在合作中感受“被需要”的价值。
同学们,心理健康不是没有烦恼,而是拥有应对烦恼的能力;不是追求完美,而是接纳真实的自己。“我爱我”不只是一句口号,更是一种生活态度。真正的心理健康,是能在风雨中自愈,在阳光下感恩,在平凡中看见自己的独特。
最后,我想用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尔的话结束今天的分享:“生命的意义不在于我们经历了什么,而在于我们如何赋予它意义。” 愿我们都能成为自己心灵的主人,在成长路上,既仰望星空,也呵护内心那团不灭的火。
插播一条消息,今天中午我们将在科创文化中心旁边的广场开展“送你一朵小红花”心理日小活动,欢迎大家利用午餐时间前来留言!
谢谢大家!
撰稿:王晗 校对:宦伟建 审核:谢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