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为:首页 > 各科教研组>>历史组>>教学资源>>阅览文章 >

教学资源

人教版必修2电子书 第六单元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

2018/11/9 15:38:00    浏览量:6726

第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也开启了新中国崭新而漫长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历程。五十多年来,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经过不懈的努力,建立并不断完善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

   然而,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历经坎坷和曲折。“文化大革命”使民主和法制遭到粗暴的践踏,人民的权利得不到保障,民主政治制度遭到严重破坏。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拨乱反正,依法治国,民主法制建设进入一个新的时期。

   祖国统一始终是中国人民共同的夙愿。按照邓小平“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香港、澳门相继回归祖国,成为祖国统一大业进程的重要里程碑。在海峡两岸同胞的共同努力下,台湾问题一定能解决,祖国一定会统一!

   [学习建议]

   ●学习本单元的内容要注意联系现代中国的经济建设,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

 ●也可以通过询问或采访的方法,获得形象直观的感性认识,更深刻地理解本单元的历史内容。

第20课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1949年10月1日下午3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在北京隆重举行。毛泽东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顿时,天安门广场三十多万群众欢声雷动。伴着《义勇军进行曲》的雄壮旋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五星红旗冉冉升起。北京沸腾了,中国沸腾了!  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  中国共产党人在夺取全国政权以后,开始按照自己的理想建设全新的社会政治制度,一个新的时代开始了。

◎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

   随着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中国共产党团结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开始筹建新中国的工作。

历史纵横

 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发布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的口号,其中第五条提出“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由此揭开了筹建新中国的序幕。几天以后,各民主党派与民主人士联名致电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赞同中共中央提出的召开新政协、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隆重举行。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无党派爱国民主人士、人民解放军、各人民团体、各地区、各民族以及海外华侨的代表出席大会。

大会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以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还规定了国家各个方面的基本方针和政策。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暂时代行将来召开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能。共同纲领确立了中国历史上一个新型国家的架构,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大会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当选为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等为副主席。会议决定改北平为北京,为新中国的首都,以五星红旗为国旗,《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采用公元纪年。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新中国诞生了。

   ①1982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届第五次会议正式定为国歌。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成功召开,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不再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但政协作为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成为各民主党派和爱国民主人士参政、议政的舞台。它的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

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受到各民主党派的热烈拥护。中国共产党广泛吸收各民主党派和各界爱国人士参政议政,组成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资料回放

究竟是一个党好,还是几个党好?现在看来,恐怕是几个党好。不但过去如此,而且将来也可以如此,就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共产党可以监督民主党派,民主党派也可以监督共产党。为什么要让民主党派监督共产党呢?这是因为一个党同一个人一样,耳边很需要听到不同的声音。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由人民普选方法产生。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随着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大规模展开,召开人民代表大会的时机日益成熟。在全国人民普选的基础上,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大会通过丁《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这就以国家大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历史纵横

   1953年12只,新中国进行了全国规模的基层选举,选举地区的人口为5.7亿人。全国各地共选出五百多万名基层人大代表。许多工业、农业和其他各方面的优秀人物被选为人民代表。选举产生了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人们把选举的日期当作节日,张灯结彩,庄严隆重地行使自己的选举权。广东省归国华侨陈聪参加选举大会后,兴奋地说:“我活了九十多岁,到过许多国家,没有见过这样民主的选举。”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全体人民参加的空前规模的普选。

学思之窗

 ●法国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卢梭,针对西欧封建社会“主权在君”,提出“主权在民”,即“人民主权”的理论。

 ●马克思提出国家一切权力归属于广大劳动人民的观点,并把它作为政权建设的根本原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原则。

 

◎请说说“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原则的思想来源。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怎样体现这一原则的?

会选举毛泽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朱德为副主席,刘少奇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大会决定任命周恩来为国务院总理。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基本形成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中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为了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共同纲领明确规定,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1954年宪法正式确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就是在中央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设立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由当地民族当治权利。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后来,新中国共成立了五个自治区、一百多个自治县(旗),满足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实现了民族平等,也保证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

模块链接

本课相关内容可参见必修2第11课;必修3第19、20、21课。

本课要旨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宜,为民主政治建设奠定基础。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中国民主政治的核心。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推动了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的发展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体现了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原则。

探究学习总结

一、本课测评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怎样建立的?在中国民主政治中起了什么作用?

二、学习延伸

   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为建立民主政治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如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等。通过这些探索,谈谈你对中国近现代政治民主化进程的认识。

   ①20世纪50年代,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和宁夏回族自治区相继成立。1965年,西藏自治区成立。

第21课   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文化大革命”开始不久,国家主席刘少奇遭到批斗。他拿着《宪法》愤怒地说:“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你们怎样对待我个人,这无关紧要,但我要捍卫国家主席的尊严。你们这样做,是在侮辱我们的国家。我个人也是个公民,为什么不让我讲话?宪法保障每个公民的人身权利不受侵犯,破坏宪法的人是要受到法律的严厉制裁的。”这掷地有声的话在那动乱的年代显得苍白无力。事实上,“文化大革命”时期中国的民主法制已被破坏殆尽。

◎ “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

正当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向前发展的时候,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了。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的出发点是防止资本主义复辟、维护党的纯洁性和寻求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但是,他错误地认为中央出了修正主义,党和国家已经面临资产阶级复辟的危险。为此,他想通过发动“文化大革命”,把“走资派”篡夺的权力夺回来。林彪、江青一伙别有用心地利用和助长了毛泽东的错误。

在林彪、江青等人的煽动下,各地造反派到处揪斗“走资派”“反动学术权威”和“牛鬼蛇神”。大批党和政府的各级领导人、各界知名人士和学者,惨遭批斗、抄家和残酷的人身迫害。国家主席刘少奇被加上“叛徒、内奸、工贼”的罪名,迫害致死,成为新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冤案。在动乱中,国家的根本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成为一纸空文,各项法律名存实亡,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人身自由都失去了保障。

   1967年1月,在张桥、姚文元的策划下,以王洪文为首的一批“造反派”组织,非法夺取了上海党政各级领导权。接着,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政领导机关都被夺权,陷于瘫痪。各“造反派”之间为夺权展开激烈斗争,许多地方发生武斗。工厂、学校正常的生产学习停顿下来,社会秩序遭到严重破坏。

   “文化大革命”期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连续十年没有召开,人民代表已无法正常行使其权利,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也不能实行。这样,新中国成立以后逐渐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中断了。

◎法律制度走向健全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党和人民痛定思痛,深刻认识到,要保护人民民主,避免社会动乱,就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不久,中共中央为刘少奇平反昭雪,并在全国范围平反各种冤假错案。

学思之窗

1979年,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发表谈话说:“要正确处理民主与法制的关系:只有在充分发扬民主的基础上,才能建立健全的社会主义法制,才能切实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

 

◎结合“文革”破坏民主法制的史实和新时期法制建设的成就,谈谈你对民主与法制关系的看法。

从1979年开始,全国人大加紧全面立法工作。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中国在立法方面取得巨大成就,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包括民法、行政法、刑法、经济法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使民主政治建设趋于制度化、法律化,为依法治国奠定了重要基础。

◎民主制度的重建与完善

在新的历史时期,国家恢复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重新召开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治协商会议。1982年,中国共产党确立于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进一步完善。

资料回放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具有广泛代表性的统一战线组织,过去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今后在国家政治生活、社会生活和对外友好活动中,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团结的斗争中,将进一步发挥它的重要作用。

——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序言

1997年西藏自治区江孜县农民在投票

出席六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的云南代表在讨论民族区域自治法

湘西苗族人民代表在填写选票

进入新时期,党和政府更加重视民族工作。1984年,政府颁布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明确规定,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它体现了国家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管理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力,体现了各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原则。

同时,民主政治不断向前发展。1998年,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进一步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改变了过去由上级政府任命村委会干部的做法,推进农村的民主制度建设。各地在普遍推行村民自治、民主选举的过程中,创造性地发展了各种村民选举制度。其中比较著名的是创自吉林省的“海选”制度。

历史纵横

所谓“海选”,就是全体有选举权的村民,按照候选人的条件,每人一张空白选票,自主填写村委会各类职务候选人的姓名,然后采取投票方式计算每一个初步候选人得票多少。这种提名方式透明度高,每个选民都可以自主表达自己的意愿,充分体现了直接选举的本质特点,所以一产生就受到农民的广泛拥护。1998年,吉林省第四届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中,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农村采取了“海选”方式提名初步候选人。还有的地方实行“一次性投票选举”,在选举中获得法定的当选票数时,即为正式当选。

模块链接

   本课相关内容可参见必修2第11、12、13课;必修3第18、20、21课。

本课要旨

●“文化大革命”使我国的民主与法制遭到空前践踏,造成动乱局面。

 ●新时期我国依法治国,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制体系形成。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的民主政治迅速恢复,并逐步制度化、法律化。

探究学习总结

一、本课测评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民主法制建设取得了哪些重要成就?

二、学习延伸

调查一下,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中国有哪几种法律?改革开放至今中国又有哪些法律?前后比较一下,看有什么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

第22课  祖国统一大业

2003年,在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后的记者招待会上,国务院总理温家宝饱含深情地背诵了国民党元老于右任临终前的一首诗《望大陆》:“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l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有国殇!”温家宝凭借这首触动国人心中隐痛的诗,表达了海峡两岸同胞盼望祖国统一,盼望台湾和祖国大陆早日团聚的共同夙愿。

◎“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1949年,国民党退往台湾。此后几十年,台湾海峡像一道鸿沟,隔开了两岸骨肉同胞,台湾与祖国大陆处于隔绝的敌对状态。为早日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

历史纵横

   1981年9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发表《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的谈话,建议举行国共两党对等谈判,实行第三次国共合作。他提出国家实现统一后,台湾可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自治权,并可保留军队;现行社会、经济制度不变,同外国的经济、文化关系不变;私人财产、房屋、土地、企业所有权等和外国投资不受侵犯;台湾当局和各界代表人士可担任全国性政治机构的领导职务,参与国家管理;台湾地方财政有困难时,可由中央政府酌情补助;台湾人民愿回祖国大陆定居者,保证妥善安排,不受歧视,来去自由;欢迎台湾工商界人士回祖国大陆投资,兴办各种经济事业,保证其合法权益和利润;欢迎台湾各界人士通过各种渠道、采取各种方式提供建议,共商国是。这一方针政策,受到海峡两岸人民的热烈欢迎。

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后来,他又在多次谈话中,对这一构想进行了全面阐述。他指出,所谓“一国两制”,“具体说,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十亿人口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香港、澳门的回归

“一国两制”的构想,首先在解决香港问题上得到成功运用。改革开放以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了极大发展,为香港回归创造了有利条件。但是,要顺利收回香港主权,还必须实行中、英、港三方都能接受的方案。1982年,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访问中国,邓小平就香港前途问题与她进行了会谈。邓小平提出,关于收回香港主权问题,可以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方案解决。他强调:“关于主权问题,中国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回转余地。”“应该明确肯定:1997年中国将收回香港。”双方最后同意,通过外交途径商谈解决香港问题。

学思之窗

●邓小平在总结和平方式解决香港前途问题的原则时,说过这样一段话:“香港问题为什么能够谈成呢?并不是我们参加谈判的人有特殊本领,主要是我们这个国家这几年发展起来了,是个兴旺发达的国家,有力量的国家,而且是个值得信任的国家,我们是讲信用的,我们说话是算数的。……当然,香港问题能够解决好,还是由于‘一国两制’的根本方针或者说战略搞对了,也是中英双方共同努力的结果。”

●撒切尔夫人在她的回忆录中谈到中英联合声明时也承认:对英国来说,这不是也不可能是胜利,因为我们是同一个不愿妥协和实力上远占优势的对手打交道。英国在谈判开始时并不打算把香港整个交还中国,到最后不得不同意交还整个香港地区。这是英国不情愿而又不得不做的。

思考

◎关于中国能够收回香港的原因,邓小平和撒切尔夫人的看法有何共同点?

◎你对这个问题怎么看?

经过两年多的谈判,1984年12月,中英双方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正式签署了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联合声明宣布,中国政府将于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设立直辖于中央人民政府的香港特别行政区;英国届时将香港交还中国。

1997年7月1日,中国正式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人民解放军进驻香港,香港终于回到了伟大祖国的怀抱。中国人民洗雪了香港被侵占的百年国耻。

香港问题的解决,为澳门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成功的范例。1999年12月20日,中葡两国政府在澳门举行政权交接仪式,中国正式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人民解放军进驻澳门。澳门也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1979年元旦,中国人民解放军停止炮击金门,实现了两岸间30年来的真正停火。中央人民政府又倡议两岸直接实行通邮、通航、通商。1987年开始,台湾当局迫于形势采取了一些开放措施,允许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并在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交流。海峡两岸长期隔绝的状态终于被打破,两岸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1990年,台湾成立海峡交流基金会。同年,祖国大陆成立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两岸分别授权这两个民间团体进行经济性、事务性商谈和政治对话。1992年,两会达成“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重要共识,这就是“九二共识”。这是两岸关系发展的一次历史性突破。后来虽因台湾地区台独势力使两岸关系陷入严重困难,但两岸民间的交流仍冲破阻力,不断扩大,两岸经济合作、互补、互利关系不断加强。两岸直接通邮、通航、通商的呼声日益高涨。

2005年,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率“和平之旅”访问团访问祖国大陆。胡锦涛会见连战一行。双方重申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主张台海和平稳定。中国共产党强调,一个中国原则是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在此基础上进行海峡两岸对话和谈判,什么都可以谈。中国共产党将与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华儿女一道,坚决阻止任何制造分裂的图谋,为尽早解决台湾问题,完成祖国统一大业而不懈奋斗。国共两党最高领导人的会见,促进了两岸关系的新发展。

2005年4月2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连战。这是60年来国共两党最高领导人的首次握手。

模块链接

本课相关内容可参见必修2第16课;必修3第18课。

本课要旨

●“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为祖国统一提出了一个创造性的指导方针。

●香港、澳门的回归,是“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成功实践。

●改革开放以来,海峡两岸关系有了重大发展。

探究学习总结

一、本课测评

   “一国两制”伟大构想是怎样提出来的?简述其主要内涵和重大意义。

二、学习延伸

实现祖国统一,是海峡两岸同胞的共同愿望。请收集有关历史和现实材料,分析实现祖国统一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

①文件全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政府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

分享到:

 

版权所有:南京市江宁高级中学 Copyright © 1999-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信息发布:校务办公室 技术支持:信息中心 储老师

苏公网安备32011502010134号